科學新知

焦慮憂慮可能由腸道菌失衡所引發

修改日期:2020年07月15日 由 DR LEE 編寫

腸道細菌可能引發焦慮和憂鬱

(from Getty image)

憂鬱症可由腸道細菌所引起,特別是腸道中的「梭狀桿菌屬」。研究揭示了腸道細菌與大腦交互影響的細節,証實將憂鬱鼠的腸道菌移植到正常鼠中,當在面臨壓力到來時,也會反應出同樣的憂鬱行為。

憂鬱症是相當難以治癒的精神疾病,它不但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品質,更加造成整個家庭的負擔。在新近的研究中已有科學家推測憂鬱症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近日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麻醉科和神經科學家 Seema Bhatnagar 醫師已經提出實驗証實[a] 

在大鼠表現出憂鬱行為的實驗測試中,他們發現外在壓力會改變大鼠的腸道菌群,並且,當將那些抗壓軟弱鼠的腸道細菌移植到未受過壓力的大鼠(稱為無邪鼠)身上時,受體鼠也會表現出相類似的憂鬱行為。 Bhatnagar補充說,壓力也會增加軟弱鼠大腦的發炎反應,並且這些發炎反應也同樣會發生在受植後的無邪鼠中。

精神疾病與腸道細菌有明確的關係

科學家已經知道「大腦和腸道微生物會相互影響」。在人類,精神疾病患者與健康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相較中,患者會具有不同於健康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在精神疾病的動物模型中,也可以觀察到相似的現象。

該研究調查了憂鬱症與腦部發炎、微生物組學(腸道菌相)和壓力有關的機制。

Bhatnagar 說:「人類不會對同等的壓力做出相同的反應−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加容易發展為精神疾病。而相較下,其他人則是表現的更有抗壓性;實驗動物也會發生類似情況」。

憂鬱鼠的腸道「梭狀桿菌」比例高

在囓齒動物中,社會階級和地域性是壓力的主要來源。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驗證過的行為工具(如強迫游泳測試或社交失敗測試)來模擬壓力源,以試驗動物如何使用應對策略來相應壓力。發現較為被動應對的大鼠更容易受壓力影響,它們會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抑鬱的行為,而更積極應對的老鼠對壓力的影響則具有回復力。根據這些評估,研究人員將動物分類為軟弱組(vulnerable)或有回復力組(resilient)。

然後,研究小組分析了軟弱鼠、回復力鼠,非應激對照組和安慰劑組的糞便菌群。他們發現軟弱鼠比其他組別的某些細菌(梭狀桿菌屬)的比例更高。

腸道細菌確實能引發憂鬱症

他們從三個供體組—軟弱鼠、回復力鼠或無應激鼠,進行糞便移植至無邪鼠(naive)中,他們發現不同組別的腸道細菌會改變憂鬱行為,在接受軟弱鼠移植的無邪鼠更可能引發憂鬱行為,而接受回復力或無應激鼠移植的無邪鼠則沒有表現出任何行為或神經測值的變化。受植鼠腦部發炎過程的模式也類於軟弱鼠大腦中的模式,表明了由腸道細菌如梭狀桿菌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促使大腦發炎。然而,移植鼠並沒有顯著引發焦慮行為。

來自軟弱鼠腸道菌移植的無邪鼠會增加憂鬱行為,而應激鼠之受體鼠的焦慮行為可能源於不同的機制。這種差異說明憂鬱行為主要是受到腸道細菌的影響,而焦慮行為主要是受到壓力所反應的神經活動變化。

參考資料

[a] The gut microbiome regulates the increases in depressive-type behaviors and in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the ventral hippocampus of stress vulnerable rats. Molecular Psychiatry, 04, March (2019). 

分享訊息